7月8-9日,由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协办的第三届中国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围绕“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教育部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教授、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会会长李宇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领导和上海市语委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本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李佳博士和覃业位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言。
赵世举教授以《信息化时代对语言教育的新要求》为题做了大会主旨演讲,引发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他指出,信息化对语言的不同方面产生了诸多显著的影响,比如拓展了语言的功能,扩大了语言需求,提升了语言价值等等。与此相应,社会对语言的需求更多样、对国民的语言要求更高、对专门语言人才和跨学科语言人才需求更多。这些新的变化客观上冲击着传统语言观念的基础,必然要求社会和个人重新认识语言的作用和价值,必然要求人们全面提高语言能力,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他认为,信息时代的语言教育面临着更多更高的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调适:一是更新语言教育理念,树立全面语言观和全面语言素质观,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国家创新发展为导向,着眼需求,注重前瞻,全球视野,科学规划,实施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语言教育;二是提升语言教育目标,着眼语言功能的多样性、语言能力的多样性和语言需求的多样化,把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和开启智慧融为一体,努力培养语言能力强、人文素质高和创新发展潜力大、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的普通国民和专门语言人才、跨学科人才;三是充实语言教育内容,尤其要重视全面语言教育、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现代语言技术教育以及与多语相关的素质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教育内容的建设;四是创新语言教育模式,逐步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系统化、可持续的语言教育体系。
在分组报告中,李佳、覃业位两位老师分别做了题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促非专业外语能力之提升》《澳门的语言运用与澳门青年对不同语言的认同差异》的报告,均获得小组成员的一致肯定。李佳指出,大力发展非专业外语教育,将外语能力由少数专业外语院校扩展到一般国民、特别是将要赴外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而当前非专业外语教育的教材建设和理论建设尚存在改进的空间,教材方面比如品种单一、录音光盘未成标配和文字缺乏转写等,理论方面如对普通语言学在非专业外语学习中的巨大价值认识不足等,这些都应该引起外语工作者和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覃业位的报告基于以往对语言认同性质界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语言认同就是指语言用户就自身与某种语言或方言之间距离和关系的心理定位。他还以澳门的调查结果为例,讨论了跟澳门青年语言认同相关的若干问题。(覃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