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语言生活 解读社会万象 提供决策咨询 服务国家发展
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新闻

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做客“中国语情论坛”

来源:原创文章 原作者:谢羽芊 发布时间:2023-10-24

10月19日晚,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原系主任、博导、香港人文学院院士及执行委员刘美君教授应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做客“中国语情论坛”,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新媒体词汇语义的互动化趋势》的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赫琳教授主持,中心部分老师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的数十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刘教授基于互动语言学和用法主导语法的理论,以“领航”“拔草”“拿捏”等词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她所研究的汉语新兴词汇语义延伸的互动趋势。她考察了近十年109个网络热词中新兴词汇的语义范畴转移和语法范畴转移的路径,并进一步探讨词义延伸转移的动因。她认为,新兴词汇的语义延伸呈现“互动化”趋势,这主要受到社交媒体平台中高频率、高强度人际互动需求的影响。

从语义层面,刘教授展示了新兴词汇可能的语义延伸路径。其中动词的语义延伸路径主要有三种:从身体行为到社会行为;从个人互动到人际互动;从身体影响到心理影响。名词的语义延伸路径主要有四种:从物理实体到抽象概念;从自然事物到指人概念;从物理实体到情感实体;从属性特征到指人概念。形容词的语义延伸路径主要有两种:从感知属性到心理属性;从非社会属性到社会属性。就语法层面而言,刘教授考察了新兴词汇的词类范畴转移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呈现明显的单向性路径:从名词范畴转移到形容词范畴,进而转移到名词范畴;从指称客观实体的名词到表示主观评价的形容词;从非交互性的名词到交互性的动词。这一路径也体现了词汇语义向高互动性发展的趋势。最后,从语用功能角度,刘教授总结了新兴词汇语义演变的明显趋势:新媒体平台中的高社交需求,对传统词汇的形式-意义配对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兴词汇构式的形式、意义、功能都经历了从低互动性到高互动性的转化。新兴词汇的语法和语用功能都变得更为灵活。

在讲座的最后,刘教授提出三条结论:根据微博数据的频率分布,在流行的社交媒体中出现了一些新用法,包括形容词和名词的词义变化,将其转化为具有因果或影响意义的及物动词;在社交媒体广泛而密集的使用过程中,词汇语义的变化很可能是由互动机制引起的;研究所观察到的变化表明,从较少互动意义到较多互动意义的互动化趋势是词汇语义变化的新趋势。

刘教授的讲座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刘教授一一详细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活跃。赫琳主任指出,形式和意义的关系问题是语言研究永恒的话题,刘教授所分享的内容涵盖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多个层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刘教授的研究为语情中心师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赫主任号召大家把语情监测实践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在已有研究方向上进行进一步的深耕和拓展。

 

本网站是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托建设的语情信息资源平台,主要为学术研究提供无偿服务。如果有错误或侵权的情况,请著作权人致函zgyq@wh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感谢支持!
系列资源 | 注册
用户名:
真实姓名:
身份证明资料:
上传
上传
上传
上传
请申请注册的用户上传加盖所在机构公章的证明材料。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请输入有效的电子邮箱,以确保收到审核结果。
验证码:
系列资源 |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系列资源 | 找回密码
用户名:
手机号:
邮箱:
新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邮箱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