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上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延成教授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为新疆大学文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北庭文献语言中的“子”缀问题》的学术讲座。新疆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新疆大学文学院彭嬿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延成教授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跨越时空地展示了北庭的历史地位:“北庭故城曾是天山北麓第一大中心城镇,见证了唐朝通过设置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等军政建制,管辖西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事务,是中央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统治的实物见证和重要的主权的见证。”
张延成教授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1-10册)《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日本甯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及有关传世文献等语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北庭文献语言中“子”缀现象十分普遍,既可用于一般名物,主要包括器物类、植物类、服饰类、动物类等类名物,其中“服饰类”中“子”缀在魏晋南北朝的语料中较为少见;也可用于人名,还可附于表体貌特征形容词后,其价值不亚于现代汉语方言中的类似现象。
张延成教授还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北庭文献语言中“子”缀与传世文献展示出的唐五代汉语“子”缀的丰富现象是一致的;第二,北庭文献语言中的“子”缀化受本地人、中原和西北移民、少数民族语言接触的综合影响;第三,“子”缀化也是新疆方言参与民族共同语演进与缔造的反映。“子”缀在新疆地区和全国方言区的普遍分布及其历史来源的一致性,显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广域性和统一性。讲座最后,张延成教授在线上耐心详细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彭嬿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第一,在语言研究中,我们要像张延成教授一样综合中西方语言学的观点,同时也要立足中国的实际,对汉语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材料进行挖掘;第二,要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张延成教授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北庭文献,还运用了南方方言的材料,既涵盖了古今中外,又考虑了地域特色,同时也考虑了新疆的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第三,语言研究不能仅限于描写的充分性,还要考虑材料的论证、布局和分析,不仅要有问题意识,更要进行创新;我们应该像张延成教授一样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凝练、思考,同时注意与国际学术接轨,使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和深入。
据悉,本次讲座是新疆大学“对口支援”线上语言文学讲座、新大文学院疫情期间小学期教改课程系列的一部分。(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