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巧斌)11月11日,应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邀请,法国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作题为“跨文化交际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为例”的报告。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出席讲坛并为白乐桑教授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报告会由语情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沈壮海教授、夏义堃副院长,外语学院院长杜青钢教授等1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会。
白乐桑教授主要从语言文化传播与学习的意义、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等视角,用大量事例深入分析了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首先,白乐桑教授提出语言文化传播与学习的意义是培养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因此,语言文化传播与学习应注重多元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后,白乐桑教授分析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特点,他认为,西方文明是逻各斯型文明,而中国文明是视觉型文明。中西方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特点。比如,西方文化重视口才,并将口才视为艺术,他们的语言表达注重主客分割与逻辑连接。而中国文化重视“书法”,书法是中国的“笔才”,书法强调主客交融、天人合一,重感悟,重并列,这是西方所没有的一门艺术。
白乐桑教授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也影响着思维本身。他具体谈到文化的碰撞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影响语言的发展,此外,每种语言的特点都能反映其思维的特色,比如,“语文”是中文里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词汇,但是这一词汇无法进行精准的翻译,因为西方的文学指记录语言,但中国的“语文”却还包含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
最后,白乐桑教授结合多年的汉语教学研究经验,总结了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的两种倾向:一是中国文化教学中偏向于使用层面、“动手做”的倾向;二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汉语传播往往局限于词语、文字、习俗、工艺等方面,忽视了文化教学,真正的知识文化、文化点、文化话题都边缘化了。他具体举出了“孔子、中国、中国菜、中文”等文化实例,提出了文化传播应该结合对方国家的文化情况,不拘泥于细节、刻板印象,用高度的、对比的视角综合概括,凸显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与精髓。
互动环节,白乐桑教授与校内外多名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他对大家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精辟的回答。
白乐桑教授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从中西对比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若干问题,尤其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两种倾向,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共鸣和深思。
据了解,白乐桑教授还兼任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名誉会长,是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邀请的国外合作伙伴和《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编委,曾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和法国教育部学术棕榈司令勋章。他主要从事汉学和汉语教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100多篇,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