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语言生活 解读社会万象 提供决策咨询 服务国家发展
文件讲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政策 > 文件讲话

刘延东:在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上的致辞

来源:教育部 原作者:刘延东 发布时间:2014-09-06

各位学者、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第四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首先,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者和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世界汉学大会由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自2007年以来,规模逐步扩大、影响越来越广,为各国汉学家加强合作、深化研究搭建了平台,为促进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开辟了渠道,成为国际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本届大会以“东学-西学400年”为主题,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厚重历史,把握文明互鉴的时代潮流,对促进世界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深入了解世界,将产生积极作用。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上的各种文化就留下了交流交往的历史印迹。中国的汉唐时期,无数商贾、使节往来于“丝绸之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交流盛况,为东西方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6世纪后期开始,汉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介绍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学科,在西方日益兴起,标志着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这400年,构筑了中外文化交融交汇的辉煌历程。通常所说的“东学”与“西学”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西方哲学家罗素提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400多年的你来我往中,商贸往来互惠互利,文化典籍互相传播,风土人情互鉴交融,中外文化的交流从未如此频繁,东西方的距离从未如此走近,人类文明的激荡从未如此波澜壮阔。
这400年,勾画了中外文化互学互鉴的多彩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00年来,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开阔了中国人的认识疆界,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也对西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在欧洲访问时,曾有博物馆的馆长向我介绍,中国画的写意风格融入了西方的美术创作,开创了西方画坛的新气象。而西方油画的技法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正是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启迪、激发创造,才使世界文化呈现勃勃生机,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这400年,见证了多样文明包容共生的历史轨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曾面临种种危机和战争的考验,但跨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这种交流润物无声,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化解着矛盾和偏见,是沟通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重要桥梁。爱其所同、敬其所异,尊重文化多样性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证明,只有让开放包容的种子生根发芽,人类文明才能百花齐放,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有不竭动力。
400年来,一批批博学多闻、卓有建树的汉学家,始终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学术典范,产生了许多富有创见和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如法国学者伯希和以中西交通为基础的考据传统、德国学者福兰阁的通史研究、瑞典学者高本汉的语言学、英国学者理雅各的典籍翻译、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美国学者费正清的近现代中国研究等等。他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将光芒和成就永远留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今天在座的,则有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校长若贝尔教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校长腊碧士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荷兰的伯顿斯教授,国际哲学协会联合会主席、爱尔兰的莫兰教授,以及美国的傅高义教授、俄罗斯的米亚斯尼科夫教授、澳大利亚的马可林教授、土耳其的欧凯教授等。他们和在座的各位,都为推动汉学以及多个领域关于中国的研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关心支持中国发展、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汉学家和各界人士表示敬意和感谢!
女士们、先生们,
中华民族在5000年繁衍发展的进程中,孕育和创造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诸子百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等,都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宝库;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念,忧国忧民、敬业乐群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品格等,至今仍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基因,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只有了解中华文化的这些内涵和精髓,才能更好体会当代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渴望人类社会进步的心境和追求。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经过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在世界第80位左右,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现在,中国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坚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吸收世界文化的优长,贡献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更加精彩纷呈。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也将为世界各国开辟更加广阔的互利共赢合作空间!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人类社会正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面对能源资源、粮食安全、人口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向未来,汉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沟通中外文化、深化理解和友谊的光荣使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汉学家作为“当代的马可波罗”,是沟通中西文化的光荣使者。在此,我愿提出如下倡议:
第一,加强合作研究,传播分享中华优秀文化。汉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跨越国界、民族、地域的合作。这也是汉学研究历久弥新的动力所在。希望各国专家拓展研究视野,共享资源、互通有无,积极参与“孔子新汉学计划”项目,加强科研协作,拿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加大人才联合培养力度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提携培养,使国际汉学界“江山代有才人出”。同时,也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优秀作品的外文翻译,努力满足各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愿望。
第二,深化人文交流,传承发展中外人民友谊。如今,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越来越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把人文交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坚持官民并举、根植民众,为汉学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希望大家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观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遇到的挑战和付出的努力,体验中国人民对中国梦的执著追求。希望大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推动学校、科研机构、智库、地方和基层民众相互走近,推动更多的人认识一个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多彩的中国,使中外人民的友谊更加牢固、生生不息。
第三,促进包容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共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包容中促和谐、在合作中共发展,是人类应有的文化观。希望大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和虚怀若谷的精神,通过深入研究和成果传播,为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供启迪,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明的内涵和价值,消除偏见和误解,增进共识和认同,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本次世界汉学大会的召开,适逢孔子学院创办10周年。10年来,在中外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在122个国家建立458所孔子学院和71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近百万人,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许多国家孔子学院的倡议下,本月27日将迎来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各国孔子学院都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孔子学院总部也将举办首个“开放日”,欢迎在京的各国朋友参加。
后天就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是中国人民喜庆丰收、合家团圆的日子。最后,祝愿各位朋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本网站是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托建设的语情信息资源平台,主要为学术研究提供无偿服务。如果有错误或侵权的情况,请著作权人致函zgyq@wh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感谢支持!
系列资源 | 注册
用户名:
真实姓名:
身份证明资料:
上传
上传
上传
上传
请申请注册的用户上传加盖所在机构公章的证明材料。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请输入有效的电子邮箱,以确保收到审核结果。
验证码:
系列资源 |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系列资源 | 找回密码
用户名:
手机号:
邮箱:
新密码:
确认密码:
验证码:
邮箱验证: